1885年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在天津谈判的时候,在聊天、喝酒的时候,伊藤也表达了这个意思,他说:“中堂,你们应该考虑一下国家的发展模式了。你看,到1885年的时候,清朝所有的企业都还是国家的。”
十年过去了,甲午战争大清打得非常艰难,经费从哪儿筹措都不知道。原来牛烘烘地讲中国的增长很快,实力很强,但是等战争一开打,要买枪炮子弹了,才发现政府掏不出钱来。没钱怎么办?中央财政说,不是一直说两江有钱吗?而且你的企业发展最好,金陵制造局、江南造船厂利润都很高,应该借点钱给中央买枪炮。两江哪有钱啊!因为在战争爆发之后,对于中国和日本的战争,国际金融界、国际实业采取中立政策。也就是说日本贷不到世界银行的钱,中国更拿不到别人的钱。中国自己的企业要保留资金,怎么可能支持这种战争?这次的战争真是给清政府上了一课。
李鸿章感慨,就在过去的十几年里,中国没有能够像日本那样进行政治改革、变更体制,我觉得这可能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慨。而这个认知对两年之后的中国政治变革至关重要。在1898年政治变革之前,高官中只有李鸿章一人有海外观察经验。他经历的两次重要的观察:一次是到日本去谈判,另外就是第二年的欧美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