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《续齐谐记》和北周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。吴均在《续齐谐记·五花丝粽》中说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。楚人哀之。每至此日,以竹筒贮米,投水以祭之。……今世五月五日作粽,并带楝叶五色丝,皆汨罗遗风也。”为什么用五色丝缠粽,吴均有交代,说是汉时长沙有个姓曲的人,路上遇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,对他说,谢谢你们年年祭祀我,只是祭品常被蛟龙吃掉了,以后请你们“以楝叶塞其上,以彩丝缠之,此二物蛟龙所惮。曲依其言,今五月五日作粽并楝叶五花丝遗风也”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五月五日竞渡,俗为屈原投汨罗日,伤其死所,故命舟楫以拯之,舸舟取其轻利谓之下凫,一自以为水军。一自以为水马,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。”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,死后为蛟龙所困,世人哀之,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,以驱蛟龙。又传,屈原投汨罗江后,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,行至洞庭湖,终不见屈原的尸体。那时,恰逢雨天,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。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,再次冒雨出动,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。为了寄托哀思,人们荡舟江河之上,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。
端午习俗产生的原因,不仅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爱国志士的崇敬,也渗透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情怀。